黎圩镇浯溪村位于该镇北部,距县城28.5公里,全村96户365人,有王、于两个主姓,其中王姓约占三分之二,于姓约占三分之一。王姓始迁祖王志先,名子春,系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,于宋庆元元年(1195)初,自上池瑶田徙居于此。因村前一港,流水潺潺,清澈见底;村后青山,青苍翠绿,故村名浯溪。1958年冬,东乡兴建幸福水库,将库内愉怡乡坂上村34户于姓居民移至该村,与王姓合居。
浯溪村古建筑群
浯溪是个文风很盛的地方。1989年版《东乡县志》载,明正统十三年(1448)至天启五年(1625)的177年间,该村先后有4名学子高中进士,占东乡明朝进士的百分之十八。第一个进士王常是正统十三年登第,官至监察御史;其子王显是天顺元年(1457)进士,官拜六安知州;其侄王统为弘治三年(1490)进士,官至佥事。王常的另外两儿子王昌、王盛同时于成化十年(1474)考中举人。“父子进士、叔侄进士、兄弟同科”一时传为美谈。天启五年,王廷垣又高中进士,官至詹事府正詹。为此,村中特建有“奕世甲科”牌楼一座,以表彰王汝为(王常之父,永乐丁酉(1417)乡贡进士)一家四代7人名登甲科。
浯溪奕世甲科门楼
全村现有古建筑59栋,且基本保存完好,其中明代建筑31栋,清代建筑28栋;官吏和商贾豪宅6幢,民居48栋,祠堂1栋,南、北门楼各1座,“奕世甲科”牌楼1座。建筑总面积达12746平方米。每栋古建筑均有精美的木雕、石雕、砖雕,其内容有花草、飞禽、走兽、仕女、文臣武将等,每幅雕刻都有不同的寓意,这些意境不同的雕刻都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。此外,还有还魂桥和登科桥2座古桥、3口古井及古塘、古下水道等附属设施,同时还保存有石狮2只、旗杆石2副及各种传统家具、用具。村南路口还立有一座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)获宣宗皇帝恩准而建造的贞孝石牌坊。此坊高7.1米,宽7.9米,由149块大小麻石斗榫而成,为三间四柱五层结构。第一层有双龙戏珠镂空雕,第二层是柳体双面阴刻“旌表儒士王士柏未婚之妻李氏坊”。第三层镂空雕有花瓶、青松、翠竹、麒麟、大象等。第四层是颜体双面阴刻“贞孝”二字,两侧刻有建造时间及知县、知府、巡抚、总督等官员名字,两旁雕有一文臣一武将及整齐排列的荷花纹。第五层正中是“圣旨”二字,两旁是两对护卫,两侧是四环四棱的花窗和昂首仙鹤。地面由10块青石板铺成。整座牌坊镂空浮雕工艺精细、形态逼真,是东乡县仅存的保存完好的石刻艺术珍品。
村中18条巷道多是青石板铺就。王廷垣所建的官厅前是一条被村人称之“状元”路的槽状石道,全长450米,南联“南垣萃秀”门楼,北接“科甲里”门楼,与条条巷道相连。“科甲里”右侧有两棵连根古樟,一大一小,枝繁叶茂,村民称之“母子樟”。
浯溪村傍山而建,东高西低,顺势而下,中间宽,两头窄,五排房屋规划严谨、错落有致、疏密相间、布局合理、公共设施完备,若从空中俯瞰,则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巨大的长棱形。黎圩至虎形山水泥公路傍村而过,交通方便。村民勤劳淳朴,文明守信,世代都以种植水稻为主,兼种西瓜和养猪、牛、鱼等。
2007年,浯溪村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。